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家庭教育|唤起同情心
发布时间:2024-04-16 16:46

家庭教育

唤起同情心

Evoke compassion

 

培养一颗善良的心

拥有同情心

会让自己获得仁慈

获得真正的快乐

01

 

案例

 

- Evoke compassion -

幼儿园放学,爸爸接亮亮回家,忽然,亮亮看到地上的一只毛毛虫被走在前面的人不小心踩了一脚,蜷缩在一边,他立刻走上去,俯下身仔细看。“亮亮,看什么呢?” “一只毛毛虫,太恶心了!”话音未落,亮亮就一脚踩上去。

 

爸爸看到被亮亮踩扁的毛毛虫,脸色严肃起来:“亮亮,你不喜欢毛毛虫,是吗?” 亮亮看到爸爸的表情,有些紧张:“它刚才被别人踩破了肚子,太恶心了!”

 

爸爸拉着亮亮的手,温和地说:“毛毛虫喜欢别人踩它吗?” “不喜欢!”“为什么呢?” “踩着了疼呀!” “它已经很疼了,你还去踩它?” 亮亮低下头,没有说话。“你觉得你应该对它说什么?” “对不起。”亮亮小声地说。

 

爸爸摸了摸亮亮的头,轻轻地说:“我们可以为它做点儿什么呢?” 在爸爸的帮助下,亮亮用路边的小石块为毛毛虫搭了一个小窝,认真地说:“对不起,我以后不踩你了,我修一个房子来保护你。”

 

02

 

解析

 

- Evoke compassion -

 

一个人的品性、品德是从他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怎样对待他周围的东西和生物(一本书、一本练习本、一株花一只鸟和一条狗),这正是人性素养的开端,是对人的态度的开端。” 

 

他认为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使他通过对待物品来学习如何正确地、有人情味地对待人。

 

本案例中,亮亮爸爸也运用了“人化”的方法:通过提问“毛毛虫喜欢别人踩它吗”,引导孩子将毛毛虫作为有主体感受的对象来看待;通过追问“为什么”和“疼不疼”,引导孩子判断毛毛虫的“感受”,唤起孩子的同情式悲伤。

 

可见,这位爸爸很注重培育孩子的同情心,也懂得教育的艺术。可毛毛虫已经死了,不可能感受到亮亮的“对不起”和“保护”,但爸爸为什么还要教导和鼓励孩子这么做?

 

其实让孩子道歉,是教导孩子若有不当行为,需要更正和弥补,而鼓励孩子“做点儿什么”,则帮助孩子从被动、消极的情绪状态中走出来,主动、积极地面对自己的过失。

 

在案例中,年幼的亮亮还不明白“死”的概念,没有理解生命消逝一去不返,爸爸接纳并顺应孩子,同时保护了孩子的美好想象。

 

03

 

家教指导

 

- Evoke compassion -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这里的“恻隐之心”指人的同情心、怜悯心,是人的道德发展的根基。心理学上关于共情的研究发现,在有很多新生儿的育幼室里,如果有一个婴儿大声啼哭,那其他婴儿也会跟着啼哭,这被认为是儿童先天的移情或共情。

 

因此,父母应相信幼儿具有共情的道德萌芽,并“扩而充之”,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扩充善良的天性,注重培育孩子的同情心。

 

1.要积极寻找培养孩子同情心的教育契机

 

父母对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要有敏锐性,要善于观察孩子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尤其是生活中的琐碎事件、细微之处,都可能渗透着孩子如何待人待物的态度。案例中亮亮爸爸正是具有这样的敏感性,才能从一件小事中窥见孩子成长的问题和契机。

 

2.少用直接的告诫,多采用与儿童对话的方式进行引导

 

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其认知发展程度相关。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诱发出安慰、帮助他人的同情动机和行为。当父母发现培养同情心的教育契机时,可以尝试以问句的形式提问,通过与孩子共同探讨来帮助孩子理解他人,发展共情能力,唤起同情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