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家庭学校 | 确立生活规矩
发布时间:2024-04-12 10:52






 

确立生活规矩

Family

 

 

 

关心 关爱 孩子

付出精力与耐心 陪伴孩子

掌握 方式 方法

智慧引导孩子

以身作则

Caring for your children

Give energy and patience to spend time with your child

Master the way of the way

Wisdom guides children

Lead by example

家庭教育

PART 1
案例

     亮亮喜欢涂鸦,一开始在家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彩笔印,地板上、小书桌上、衣柜门上…妈妈再买彩笔的时候,给亮亮买了一个大大的画板。回到家,她给亮亮立了一条规矩:在画板上,亮亮可以随意涂画,但在画板之外,亮亮不可以再乱涂乱画。

PART 2

解析

 

 

 

从儿童的秩序感发展及其意义来看,顺从孩子的天性发展与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对立的。所谓秩序,通常是指通过时空形式所表现出的事物间的和谐统一的运动状态。

 

秩序感则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在胚胎期,胎儿对秩序就有了生物感应,怀孕的母亲情绪失调、身体不适会影响到子宫和谐的内环境,引起胎儿的躁动和不安。

 

婴儿的秩序感从出生开始就日渐显露,会以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来表达对外界环境是否符合自身的生命节律的感知。1岁以后,婴儿开始关注外在事物的秩序形式、格局。

 

比如,他们会对物品位置的变化特别敏感,如果他们熟悉的某个物件的摆放位置发生变化,会给他们带来不适,他们就会把物件放回原来的位置(他们认为应该放置的位置)。




随着幼儿秩序感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还会逐渐获得对人际秩序的感受和把握。比如,孩子能够感受家庭人际关系中的秩序,如知道家里谁说了算等。伴随着秩序感的发展,幼儿逐渐习得和家人、和周围的事物交往互动的原则。

 

因此,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需要感受到规矩、规则的,不仅体现在物件整洁、卫生习惯方面,还包括人际交往礼节、家庭的待人接物等方面(如对老人的尊重、孝敬,家人之间的平等、关爱、互助等)。缺乏秩序感,孩子在家庭内外的关系处理中将会无所适从,出现混乱,进而变得“无法无天”。

 

案例中亮亮妈妈的做法,既满足了孩子自由涂画的需要,也帮助孩子确立了边界意识一自由有边界。采用类似的方法,父母是可以做到既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又给孩子自由的边界。

 

 


PART 3
家教指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为其建立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同的规矩是遵循不同秩序的显性要求,对孩子来说,建立规矩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指导和保护。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确立规矩

在家庭中,父母要关注儿童对生活秩序、人际秩序的感受,确立一些规矩和纪律要求。

 

生活秩序包括生活环境的洁净、生活物品的整理、作息时间的规定等;人际秩序包括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平等关爱等。

 

幼儿需要学习对祖辈、父辈、同辈的基本态度,从中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这有助于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
孩子终究要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就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社会规则意识。

 

比如,父母或许可以允许5岁的孩子在家里的沙发上蹦跳,但绝不可纵容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沙发上这么做,对孩子来说,他需要逐渐明白:都是沙发,为什么在这里可以蹦,但在那里就是不可以

 

5岁的孩子,可能还不能完全清晰地理解,但父母要在行为习惯上有明确的要求,要有明确、坚决的“不可以”的指令。


3.父母自己要做好守规矩的榜样
父母为幼儿立规矩,同时自己也要注意严守规矩。如果父母规定孩子每天看电视或看视频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但自己在家却一直拿着手机看,孩子在秩序感的建立上就会产生冲突。

 

有的孩子会表达出来,要求父母不能再看手机,并用父母教导自己的理由来说理:“不能再看手机了,要保护眼睛!”

 

这时候,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表达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对秩序感受的冲突就得不到解决,对看电视或看视频的规矩的内在认可会逐渐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