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娜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园长对家长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如果家长能够关心幼儿园的安排,配合幼儿园各阶段的教育任务,做好相应的家庭教育工作,小朋友们通常会成长得更好。幼儿园也欢迎家长们为幼儿园提出建议,提供支持。”
这让小娜妈妈很兴奋。在小娜人园的三年里,小娜妈妈十分关注幼儿园的各项安排,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时常和班主任老师进行沟通。小娜的父母一起为幼儿园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支持。
就这样,小娜在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教育下,健康地成长着,虽然有时候也会遇到成长中的问题,但都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一一解决,小娜和爸爸妈妈都有很大收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一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支持家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丰富多样的家园共育形式能够很好地支持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家园共育有很多的方式,家长们可以通过信息公告栏、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手册等渠道与幼儿园进行信息传递。
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在接送孩子时,面对面地交流,或者通过家访、微信、家长开放日等机会进行更加频繁深度的交流。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两个重要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以及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会影响幼儿的安全感、依恋情感的建立。这个影响是深远的,在他们成年后会影响他们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庭教育偏向于幼儿的生活教育。而幼儿园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发展幼儿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二者协同作用,互相配合,合作共育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家园幼儿教育的优势互补。
对于像案例中小娜那样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幼儿园和家长的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既能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又能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小娜妈妈经常参与的家长助教、家长讲课、亲子活动等,使她可以作为一个观察者,直观了解孩子在园中的生活。
1.明确家长是教养幼儿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是教养幼儿的第一责任人。孩子上幼儿园,是他们告别家庭、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可是建立一段社会关系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需要在自己信任、熟悉的父母指导下,去学习接纳幼儿园的老师、同学,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交往技能。
家长还要每天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他们在园中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和老师进行确认,协助孩子及时解决自己“成长的烦恼”。家园共育,各司其职,各履其责,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促进家园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可以避免家园之间的误解,提升幼儿成长环境的和谐度。家长既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园的各种表现,也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
家园沟通的内容:
一是沟通孩子身体上的情况和需要;
二是沟通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和需求;
三是沟通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在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孩子的优势与不足,既能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的优势,也能帮助孩子弥补短板,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是给幼儿园提出合理建议,如果发现幼儿园在某些工作中存在不妥之处,家长也可以友善地向幼儿园表述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完善做法。
3.积极参加园内活动
家长主动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会提升孩子在幼儿园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为孩子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家长要主动了解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家长的重视和陪同参与,会增强孩子的重视度和参与度,提高对任务的感知和理解,任务完成后通常也可以在幼儿园更加自信地进行展示,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