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次, 妈妈带着小明参加了一个出国游的旅行团。行程中的前两天,大家集体吃饭的时候,妈妈把餐桌上小明喜欢吃的菜都挪到他的面前,全然不顾同行其他人员吃惊的表情、异样的眼光;饭后集体乘车,她拉着小明冲到同行队伍的最前面争先上车,抢占前排座位;到了观光景点,照相时为了拍出“效果”,她让小明攀爬雕像……
在随后的几天中,大家渐渐与这对母子保持距离,特别是集体吃饭的时候,他们俩身边的座位总是空的。
一直到旅行结束准备回国时,小明突然问妈妈:“为什么大家都不理我们?”妈妈却对小明说:“我们也不要理他们,以后谁认识谁啊!”
专家分析
在案例中,小明已经从其他人的态度中感受到自己和妈妈似乎不太受欢迎,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来。遗憾的是,妈妈不以为然的态度,误导了孩子。
案例中的妈只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却没顾及他人的感受。从妈妈对小明问题的回应来看,她之所以这样毫无顾忌,是因为她认为虽然大家同在一个旅行团, 但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之后的生活可能也不会有交集,对她而言,这个旅行团是一个陌生人的圈子。
然而,这位妈妈忽略了,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共同生活的需要,都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而公共生活对人们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圈。
比如,上下班坐地铁,大家同在一个车厢,虽然彼此不认识,却也可能相互影响。
从熟人圈走进陌生人圈,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如何与亲朋好友交往,而且需要学习如何与陌生人交往。
家教指导
让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更好地与他人共同生活,是每一位家长为己、为人、为社会应尽的职责。
对小学中高段的孩子来说,发展利他的动机与行为并非难事,关键是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以及给予孩子适时、必要的引导。心中有他人,教养自然就有了。
1.教育孩子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是社会发展对每个公民的期待与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倡导面向未来社会的教育要使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强调要增进对他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等。
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强调,要使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聊学校生活,通过让孩子诉说与同学的交往经历及对同学的看法,帮助孩子理解其他同学。
此外,孩子在学校里也会有相关内容的学习,家长可以多关注学校课程(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应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带着孩子进行讨论和学习。
3.促进孩子利他性的发展
从孩子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小学中高段是孩子利他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期,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越来越小,角色采纳技能开始形成,开始重视他人的合理需要,为亲社会行为寻找恰当的理由。
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认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好行为就可能是“好的”,应该去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能把自己的移情反应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能够设身处地地推断他人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人的处境。
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评价。换言之,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被他人接受,也对自己被他人接受的程度很敏感,并且从这些方面来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图片来源 | 网络
文章排版 | 徐远红
文章审核 | 侯丽萍、 刘广球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是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管,在广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由热心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公益人士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受全社会监管的社会组织。本会注册资金3 0 万元,由广州高新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专注于推进广州市家庭教育工作。
♥愿景: 致力于家庭和顺、学校和美、社区和谐。
♥使命: 通过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沟通的平台,普及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打造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创新、可复制、宜推广、参与式(1 5 字方针)。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公众号 入会申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