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听不得批评,一批评就反应激烈,或者哭,或者找理由狡辩,或者生气、顶嘴。有时候,几种反应同时存在或者交替出现。
前些天,在一个家长群里,大家也说起了这个话题,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体验。
在我婚姻生活的前十几年里,豆爸也常说我听不得批评,一听就炸毛。
那时候年轻,还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所以当时只是单纯的不服气,(嗯,这正是典型的不接受批评)并没有去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
随着这些年的学习、思考的深入,我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自己,当我听到豆爸的批评时,我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慢慢地,答案浮出了水面。
原来,我有懊丧。
我总是很努力小心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无法避免出现小差错。
有恼羞成怒。
“我对自己要求已经很高了,各方面都做得不错的,就偶尔做得不够好而已,自己已经觉得够闹心的了,最好不要有人发现,结果你又来说我”
有委屈、气愤和迁怒。
“你自己做得不怎样,还来说我,凭什么啊!要是你去帮忙做了,不就不会这样了吗?”
比如老是说我出门磨蹭太慢,还不是因为你啥也不干,大人孩子该带的东西都是我来准备。
还有害怕和担心。
“那一脸不高兴的样子,那不喜欢的眼神,是不是嫌弃我了,不爱我了”
因此又生出慌乱。
为了保护自己,很自然进入动物脑求生存的自动反应模式——“战斗”或者“逃跑”。
“逃跑”模式通常表现为假装听不见、转移话题、假装接受、或者离家出走。。。
更多的时候,是不甘心又害怕失去的,所以就进入“战斗”模式。
“战斗”模式,可能表现为下面这几种方式。
“发脾气”
是为了保护自己受伤的自尊,用“我生气了”的行为试图阻止对方继续伤害自己。
“辩解”
是试图告诉对方“我并没有你说的那么差,请不要停止爱我”。
“反击”
是因为太痛了,“你伤了我,我也要让你痛!”(所以成人会说,“那就离婚啊!”,孩子会说“我不要你做妈妈了!”而青春期孩子会顶嘴或者用恨恨的眼神看着父母)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你已经看到了本文开头说到的孩子对批评的几种反应以及它背后的原因?
所以,“批评”,虽然可能对每个人意味着不同的感受,但终究还是害怕因为自己不够好而被嫌弃,是对不再被爱和不再被认可的恐惧。
原来,一个批评发生之后,可能在无意识中引起如此复杂的情绪的惊涛骇浪,甚至可能动摇我们最基本的安全感,当觉察到这一点时,我们就有了改变的机会。
作为成人,我们已经不能像孩子一样期待别人来照顾我们的情绪,给我们安全感,但我们自己完全有能力来照顾好自己。当我们能够经常肯定自己“我足够好,我值得被爱”。“虽然我不完美,有各种缺点,但也不会影响我的价值”时,情况就会开始转变。
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
这些年来,我通过自己和孩子,以及我做的很多个案发现,那些像我父母一样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追求完美的父母,很容易内化成孩子内在的法官,不断提醒和批评自己。
好处是TA可能会很有自省能力,对自己要求高,有强烈的上进心,会非常地努力,容易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而坏处就是会因对自己要求过高而难以启动,导致拖延,在能力达不到自己期待时陷入沮丧和抑郁,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自我攻击,在受到批评时发生前面说的那些反应。
所以,把人和事分开很重要。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概念“我犯了一个错误,但我不是一个错误”说的正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清晰地告诉TA,你只是这件事情没做好,并不代表你这个人不好。
告诉孩子,犯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我们都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告诉孩子,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神仙都不能。
告诉孩子,你有优点也有缺点,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像老师一样,像每个成人一样。
告诉孩子,尽管我们会有一些彼此不能接受的行为,但这不会影响我们爱对方。
如果孩子能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TA的内心就会很安定,TA就会更坦然地面对缺点和错误,并且有勇气和能力从错误中学习,TA也更能接纳别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短处。TA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会更坦然地接受质疑和批评。
因为TA知道,批评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全盘否定。
因为TA深信,尽管自己不完美,也值得被爱。
来源丨周励
图片来源丨网络
文章排版丨胡承锋
文章审核丨侯丽萍、刘广球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是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管,在广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由热心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公益人士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受全社会监管的社会组织。本会注册资金3 0 万元,由广州高新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专注于推进广州市家庭教育工作。
♥愿景: 致力于家庭和顺、学校和美、社区和谐。
♥使命: 通过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沟通的平台,普及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打造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创新、可复制、宜推广、参与式(1 5 字方针)。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公众号 入会申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