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友谊是一种双向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性意味着孩子可以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对朋友充分信任,确信朋友尊重自己的“表白”,并不会轻易外泄或用以反对自己。无论孩子的朋友是否学习成绩优秀,一旦形成双向亲密关系,就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意义。
因为,友谊本身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孩子对友谊的体验和认知关联着他们对德性、品质的体验和理解,在对于朋友的意义和友谊内涵的理解中,孩子开始关注并强调利他、理解、公平、宽容、互助、忠诚等德性品质。而家长所看重的交友对孩子的“好处”,不过是交往过程中可能的附带品,它们与友谊本身无关。如果家长过于强调交友的条件,有时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依附、攀比的心理,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于开始寻求独立性的孩子来说,朋友变得日益重要,而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往往不同于家长的视角。很多家长对待孩子交友的看法比较功利,以是否有利于学业成绩为标尺,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和班里学习前五名保持良好关系。上述案例中,小勇的妈妈看到小勇的学习成绩下滑,而他身边的好朋友学习成绩又不好,妈妈很自然地认为小勇是受到了小刚的负面影响,但她在不了解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友情需要的情况下,贸然提出令小勇难以接受的要求,并且态度强硬,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事实上,孩子交朋友多是从友谊本身出发,比如,有共同的话语、爱好和志趣,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情相近,等等。
随着初中阶段孩子交友范围的逐渐缩小,其朋友间的紧密程度会增强。案例中,小勇和小刚成为好朋友,并不是源于学习成绩,而是两人共同的爱好——篮球,通过聊篮球、打篮球,逐渐形成一种双向的、亲密的情感依赖。所以,小勇想不通这种美好的关系怎么会影响学习。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都会为孩子的交往问题犯愁,担心孩子因交友不慎而影响学习,或者学坏(品行不端)。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建议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认识友谊、认识朋友,助力孩子成长。
一般来说,初中生校园内的同学交往,不宜让孩子先戴上“有色眼镜” 先去分辨所谓的 “损友”“益友”,然后再去交友。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成长的空间,不宜过早下定论;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自己被其他人贴上 “损友”或“益友”的标签。这种功利的做法,会误导孩子对友谊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家长应引导孩子多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即使关系不太亲近的同学,孩子也要学会友善相处。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与习性不好、品性不良的人接触,会受到负面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确实需要慎重处理。首先,要考虑孩子的这类朋友是校内同学还是校外人员,并对此采取不同立场。如果是校外朋友,家长需要有明确态度,必要时寻求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如果是校内同学,不建议贸然反对孩子交友,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后再给出建议,同时鼓励孩子多和优秀、正直的同学交朋友。
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交友和友谊的话题,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与自己站在同一边,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分析和判断。案例中,如果妈妈不是贸然提要求,而是和小勇一起聊聊这位好友小刚,了解孩子眼中的小刚是怎样一个人,了解孩子与小刚在一起的友情生活,再分析判断小刚是否真的会给小勇带来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建议,这样在情感上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纳。
来源丨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图片来源 | 网络
文章排版丨邹筹韬
文章审核丨侯丽萍、刘广球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是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管,在广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由热心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公益人士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受全社会监管的社会组织。本会注册资金3 0 万元,由广州高新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专注于推进广州市家庭教育工作。
♥愿景: 致力于家庭和顺、学校和美、社区和谐。
♥使命: 通过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沟通的平台,普及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打造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创新、可复制、宜推广、参与式(1 5 字方针)。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公众号 入会申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