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如何不打不骂 养育阳光积极的孩子?|韶关学院花都校友会“遇见更好的我们”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1-08-10 15:40

2021年7月24日下午,韶关学院花都校友会在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举办了“遇见更好的我们”主题讲座第一场——如何不打不骂 养育积极阳光的孩子。共有30余位校友参与了本次讲座,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认证讲师侯丽萍担任主讲人。

 

 

图片

 

“如何不打不骂 养育阳光积极的孩子”是正面管教倡导的理念,鼓励家长通过教导孩子内在控制的方法,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做正确的事情,而非依赖外部控制(如惩罚和奖励)。本次讲座通过多个参与式的体验活动串联,激发家长“主动”学习,并从中感悟到为何积极正面的养育中不应该使用“骂”、“打”、“吼叫”的手段。

 

讲座由一个两两组队的热身活动开启。现场家长组队后,其中一人握拳,另一人尝试打开对方的拳头。在活动过程中,多数校友遵循第一反应,通过蛮力去掰同伴的拳头。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失败。而另一些家长会根据自己对同伴的了解,或通过挠痒、讲笑话等方式,使对方卸力,继而顺利打开对方紧握的拳头。

 

图片图片

 

这个活动作为讲座的引入,其目的在于让家长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所觉察。侯丽萍讲师通过系列提问,启发大家在孩子的有效养育方面的思考,在与孩子的沟通上,特别发生权力之争时,我们习惯通过命令或暴力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彼此的对抗加剧。

图片

在初步体验了“沟通”的重要性后,家长们通过头脑风暴,列出了养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期望孩子具备的“品格和技能”的“两列清单”。通过比对两列清单,家长们发现,养育孩子时遇到的挑战问题,也是可以发展成为“良好的品格和技能”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运用有效养育的工具和方法,这个正确引导的过程就如“GPS导航”。因此,在面对孩子的挑战行为时,作为父母首先要转变心态,要将挑战视作机会,借此机会帮助孩子发展那些品格和生活技能,让他们成为快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图片

 

在日常养育活动中,父母常常会抱怨孩子“不听话”,或者听到其他父母有类似的抱怨。应该思考,当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事实上,很多父母并没有在良好的倾听方面做出榜样。相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经常都是父母在说,他们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事情的发生,孩子们应该怎么做……

 

为了使各位父母对这种不倾听的、告诉式的相处方式产生更深的体验,侯丽萍老师组织了另一个体验活动。

 

 
图片
 

一位家长校友扮演孩子,九位家长校友扮演父母。“孩子”依次前往各位父母面前倾听他们念出的命令式台词。在这过程中,扮演父母和孩子的校友们都被要求注意留意听到每一句话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决定。

 

图片

 
 
图片
 
 

 

体验活动结束后,扮演孩子的家长表示,假如父母选择这种“命令式”的沟通方法,他将不会听从父母的任何意见,转而选择更激烈的对抗。扮演的家长们也表示,实际上在发出命令时,自己的心情也不好。

 

在第二轮体验时,各位父母手中的台词由“命令式”变成了“询问式”。各位校友也在这轮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正面情感流动和合作的意愿。

 

 
 
图片
图片
图片

 

侯老师向各位家长介绍,当人在被命令时,身体可能会变得很僵硬,大脑对接收的信息的反应是抗拒。与此相反的是,当感受到被尊重时,身体是放松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寻找答案”,在这过程中,人会感到有能力,会更愿意去合作。

 

实际上,人的身上有情绪按钮,情绪并不是无法捉摸的流云,那人是如何去“按”这些情绪按钮的呢?

 

侯老师带领校友们通过“掌中大脑”来认识各种情况下的大脑反应,进而了解情绪按钮。

 

 
人的大脑分为:
 

脑干(原始脑):战斗、逃跑、僵住

中脑(杏仁核):产生恐惧、无意义感受,早期记忆

前额叶皮层:理性思考、情感控制

 

当人在生气、恐惧等情绪下,大脑盖子是打开的状态,掌管理性思考与情感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处在不工作的状态,而由控制本能反应的脑干控制身体。因此,被情绪控制的情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时机,反而可能会造成冲突升级。

 

 

那么如何才能使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重新开始工作呢?

 

父母可以采用“积极暂停”的方法,与孩子暂时搁置争议。然后选择自己适用的解压方式解决情绪,待前额叶皮质重新工作后,再与孩子理智地解决问题。

 

作为父母,在面对“行为不当”的孩子时,还需要明白行为背后的信念,这将有助于父母选择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解决争议,还将有助于父母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

 

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事实:“行为不当”的孩子实际上是丢失信心的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几乎都是企图用错误的方法来获得归属感(安全、被爱)和价值感(我能行、我很重要)。

 

侯老师与各位家长分享了一份“错误目的表”。帮助各位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时,迅速找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图片

 

最后,侯老师总结了已介绍的内容,并对“如何不打不骂 养育阳光积极的孩子”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阐发。

 

为什么不能随便打孩子呢?从生理角度来看,当孩子被打时,他们的体内会产生很多应激激素。不同于同龄人之间的冲突,孩子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应激激素消耗掉。在父母动手时,孩子因为无法还手,这些激素会不断在体内积累。慢慢地,孩子体内的激素水平会比平常人更高,造成孩子容易紧张、焦虑、暴躁的性格。另外,孩子会在挨打的过程中感到屈辱,这将导致他的人格会不断降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经常被吼叫、打骂的孩子会出现:
1

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会听不懂父母的话。当一个大人大吼大叫对孩子说话时,孩子是被吓懵的。父母吵架时,虽然没有冲孩子发火,但孩子也会被吓得够呛。孩子都有自我归因的习惯,这是他们的一个心理特征。自我归因即是,陌生人打架,孩子也会认为与他们有关。如果父母离婚,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我以后变乖点,变乖就不离婚了吧?其实和孩子无关,孩子内心会有这样的联系;

2

激素水平过高,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情;

3

使暴力升级,破坏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的不正确养育方式可能正是从童年时期受到过的打击伤害中继承而来。这些童年受到的打击伤害会导致各位父母产生“述情障碍”——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所有的负面情感都只会通过愤怒来表达。例如,明明是担心孩子会着凉,却只能通过“穿这么少冻死你”的难听话表达自己的关切。

 

为了使本次学习的效果最大化,侯老师提醒各位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需注意自我觉察,反思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逐步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以便于在更积极的养育过程中也“遇见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