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刚入一年级时,爸爸妈妈正值事业打拼期,常常是爷爷奶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爸爸妈妈也无暇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服务活动。
渐渐地,老师开始找爸爸妈妈去谈话,反映彤彤学习生活的问题:彤彤似乎胆小内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学期结束时,爸爸妈妈隐约地感觉到,彤彤在班里似乎是一个边缘孩子。
随后,因妈妈工作的关系,彤彤转学到另一所小学。这次,爸爸妈妈下决心不能再让彤彤成为一个边缘孩子了,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积极参与彤彤班级的活动,随时了解孩子在班级的情况,帮助孩子跟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好。
此后,彤彤的爸爸妈妈多次参加班级活动,争当志愿者,还参加了班级大扫除;彤彤看到爸爸妈妈的热情,也对班级生活产生了热情,主动积极地为班级服务,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还获得了“星级好少年”称号。
看到彤彤的变化,爸爸妈妈从心里感到高兴,也更加坚定了积极参与孩子班级生活的想法。
从生物属性来说,人类是群居类动物;从社会属性来说,人类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只有身在一个安全的、被认可的群体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其价值感。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的可塑阶段,因此集体生活尤为重要。
通过集体生活,孩子才能培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看,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一方面,通过集体生活,孩子可以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礼仪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集体生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只有积极主动的融入集体、热爱集体,才能在集体中发现更好的自己。
然而融入集体这个事情,对有些孩子而言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校互动的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白群体生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其次要身体力行参与孩子的集体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帮助孩子融入集体。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呢?
1关注和重视孩子所在的群体
家长是否关注和重视孩子所在群体,孩子是能感觉得到的。事实上,父母对于孩子集体生活的参与度决定了孩子对所在集体的认可度。
父母参与越多,孩子越可能产生安全感、认同感,更愿意融入集体生活。因此,家长和学校要一起努力。
家长可以利用学校创造的机会和平台,参与子女在学校的群体活动,如家委会、社团日活动等。
2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节奏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决定了孩子在环境适应、人际交流、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每个孩子融入集体生活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会比性格内向的孩子来的快一些。
性格内向的孩子倾向于深入交流、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因此他们对于友谊质量的要求更高。家长所需要做的,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交友节奏。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感去融入集体、建立友谊时,他们的内心是舒适、愉悦并且自信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信,能够让他们产生内在驱动力去交友、去展示自己。
孩子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同伴协作,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这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亲社会行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3教会孩子社交技巧
社交是需要技巧的,这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会孩子遵从社交规则,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创造条件锻炼交往能力,并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等。
这些社交技巧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浸入式教给孩子,从家庭生活之中慢慢过渡到家庭之外的社会事务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基本的礼仪,那么在家庭之外也不会有的。因此,教会孩子社交技巧,从家庭开始!
结论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很多“需要”是在集体当中才能实现的,比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说,群体生活对于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家长应看到集体活动的教育价值,鼓励、支持孩子在群体互动中获得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