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两种人生
发布时间:2021-06-20 10:21

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可以出人头地,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会纠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种,家长要怎么选。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维中,家长最擅长使用的是“棍棒教育”,俗话说:“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听话打一顿,疼了就长记性了,没有什么错误是打一顿解决

不了的。”




 

也有的父母认为:“要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心服口服才能真正的改正错误。”

 

著名心理学家兼亲子教育专家李子勋说,打孩子最多只能作为威慑孩子的手段,不能做为让孩子听话的手段。

 

孩子小他打不过你被你揍,等孩子大了家长老了,往往会反转,极端的就会出现弑母的案件。

 

 

教育孩子,最主要还是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打孩子看起来效果显著,但孩子心里怎么想的家长并不知道。

 

如果家长以此为常见教育手段,孩子经常处在挨打的阴影下,以后的心理成长肯定受影响。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


 

 



 

性格差距大

 

经常挨打的孩子性格要么暴躁,攻击性强,要么胆小自卑,唯唯诺诺,连与人争辩都不敢。

 

马伊琍曾在节目中表示,自己以前对大女儿爱马非常严厉,只要犯了错,就会挨打。

 

爱马1岁时把饭碗扣在头上玩,马伊琍看见了,立刻呵斥女儿把饭粒都捡起来,还生气地打了女儿的手掌心。

 

这种严厉的管教看起来非常有效,只要马伊琍声音稍微大一点,爱马就会吓得立刻认错:妈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乖巧听话的爱马经常受到别人的表扬,马伊琍也以为这是好事。




 

直到有一次,有小朋友来家里和爱马玩,两人在玩过家家,小朋友要求爱马演宝宝,爱马不乐意,却不拒绝

 

事后,马伊琍问她为什么不说自己不想演,爱马回答:我不敢。

 

马伊琍这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错了,看起来乖巧的爱马,只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罢了。

 

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创伤,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我贬低自己,变得自卑、不自信。

 

而从不挨打的孩子则是积极乐观,很自信,由于有父母的爱做支撑,可以更勇敢的面对挫折与困难。

 

犯错误后的态度差异

 

孩子没有不调皮捣蛋的,犯错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二者差别真的很大,可以说是截然相反。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选择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甚至隐瞒因为害怕再挨打。

 

 

不挨打的孩子,会直接面对错误,并且坦然的承认,积极的改善,而不是自卑和恐慌。





 

亲子感情不一样

 

经常挨打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很纠结,似亲似远,非常复杂,或者说恐惧父母。或许长大后可以理解父母但是,这种非打即骂所带来的伤害是孩子心理抹不去的阴影。

 

而从不挨打的孩子,与父母感情亲密和谐放松,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并且从父母那可以获得安全感。
 

对待家庭的看法不一样

 

经常挨打的孩子,对家没有安全感,会养成孩子从小的家庭责任差,对于以后的家庭也未必憧憬,成年如果性格古怪,那么家庭幸福的几率很低。

 

 

从不挨打的孩子,认为家是温暖的,是安全的避风港,有任何问题,挫折,难处会想到回家,想到还有爱我的父母,将来家庭生活通常都是和睦的。




 

为人处世的方式不一样

 

经常挨打的孩子相对情商低,有问题通常也只有暴力这一个解决方法,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孩子10岁之前你对待他的态度,就是孩子14岁之后,他对待别人的方式。”

 

 

从不挨打的孩子,内心阳光自信,对待别人也会体现出高情商,通情达理,有事情会想办法面对解决,而是不武力解决。

 

说服教育见效慢,但长远看是安心的方法

 

很多家庭对“快乐教育”理解有偏差,认为是不打不骂放任自流。其实是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孩子的方向,让孩子认可。所以“快乐教育”更需要技术含量。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很多家庭会选择吼一顿或者拍两下,让孩子哭着把饭吃完,虽然立竿见影,但是会一直因为吃饭这件事跟孩子做斗争。

 

而聪明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午饭结束,就没有饭了,如果饿了你要等晚饭。等孩子要吃饭的时候告诉他没有了,孩子会哭闹,也要耐住脾气,但是等他哭累了,再安慰一下,告诉他别急,晚饭就有好吃了,这样的话通常孩子能好一星期,挑战几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会好好吃饭了。

 

吃饭这样,学习也可以这样。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自我情绪管理,停止暴力行为

家长打孩子,其实是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掌控不了自己的冲动,所以家长应该先做好情绪管理,比如先离开一会儿,人多时候告诉自己好多人看着呢,还有网传的:默念亲生的亲生。

 

 

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说一千条道理,都不如一次的感同身受,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不被理解,很难敞开心扉,所以父母的同理心,共情心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与自尊。

 

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孤独的情绪,并且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人的天赋有限学习能力也不一样,所以不要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家长要理智的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并且包容孩子的不完美。
 

平等的对话

当孩子犯错了,首先不要急于马上制止立刻改正,我们应该看看孩子犯错的真正原因,相信孩子有善良的动机,因为很多孩子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该打的是孩子吗?不是应该反省自己吗?是不是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父母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不是质问与怀疑甚至打骂,而是真正的平等的沟通,包容理解孩子,然后在一起解决问题



 

李玫瑾老师说:

感情在早期阶段铸就,品行在幼教阶段扎根,习惯在学龄期养成。

 

只有把握好孩子成长的特点,做好家庭教育,孩子的路才能越走越顺。

 

简单来说,就是三岁立恩,6 岁立威,12 岁立价值。

 

我们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心教养孩子,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