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最近陷入了沮丧,她发现2岁多的儿子明明跟她一点儿也不“亲”。明明最喜欢“黏”着奶奶,最喜欢让奶奶陪着玩,有什么事也是第一时间找奶奶。似乎明明的生活里只要有奶奶就足够了。
有时小美想抱抱他,明明就会显得很不乐意。到了周末,夫妻俩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带明明出去玩。但小美发现,自己常理解不了孩子那些不连贯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结果弄得母子俩都很挫败。周末的亲子时光,常常以孩子哭喊着“我要找奶奶”夫妻俩则互相埋怨指责而收场。
明明出生以后,小美休完四个月产假就回去上班了工作压力大,为了保证夜晚的睡眠质量,明明就被全程托付给了奶奶。白天小美要上班,顾不上陪伴,晚上下班回家,明明常常已睡着。
小美一直觉得,孩子幼小的时候有人照顾好日常起居就可以了,等孩子大一点儿,再由父母承担起早教启蒙等责任。所以,等明明刚过2岁,小美就开始张罗着英语、识物等启蒙,她试着给明明读英文绘本,讲早教故事,想跟明明玩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可让她发愁的是,明明不愿意跟随她进行这些活动,甚至都不太喜欢和她一起玩。
解析
亲子间情感联结的建立,从孩子早期就开始了。孩子通常在4-8个月大时,与主要养育人建立依恋关系。也就在这个时候,宝宝开始“认人”了。这份稳固、安全的情感联结,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都是极其重要的。
这份依恋的情感联结是在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相处中逐渐形成的,在家长给予孩子的一次又一次充满爱意的回应,一次又一次的拥抱和抚触,以及眼神、表情和言语的交流中,孩子逐渐与养育人建立起特定的互动方式,对养育人产生信任感,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孩子会带着这份安全感去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
案例中的小美因为工作,忽略了和明明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了母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影响了母子间的日常交流沟通和相互的信任、安全感等的建立。父母需要从早期开始,就着力与孩子建立起稳固的情感联结,并且能够随着孩子的一步步成长,不断维护、修补、加强、完善与孩子的这份情感联结。
家教指导
1.安排足够的时间参与孩子的照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孩子对家长最为依赖的0-6岁,家长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孩子在不同阶段需要家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所不同,孩子越小,需要父母投入的往往越多,尤其是在建立依恋的关键期。
比如,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喂奶、换洗、哄睡、陪玩等日常照料,在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尽量夜里让孩子睡在自己身边,让孩子熟悉父母的身体、气味和爱抚。等孩子逐渐走向外界、走向独立,家长在日常照料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所减少,但是孩子需要更高质量的陪伴。
2.保持稳定、一致的抚养关系
安全依恋的形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保证依恋关系的稳定。一方面是抚养人的稳定性,不要经常更换抚养人,特别是主要抚养人,最好是由父母亲自抚养,因为父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家庭氛围的稳定性,稳定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产生安全感,更有利于依恋的形成。
3.读懂孩子的需求并积极回应需求
婴幼儿不能用言语直接表达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家长细心关注他们的身体反应、表情变化,读懂他们的需求,明白他们是困了想睡觉、饿了想吃饭、大小便了需要更换尿布、累了想自己待会儿等。
家长读懂他们的需求后,要给予及时的、一致的、恰当的反应。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自己的表达能够影响他人,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4.需要对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保持敏感
很多父母容易进人这样的误区:只着眼于孩子的行为,想尽办法着力于纠正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没能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大多由某些特定的感受和情绪驱动。
只有先去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家长只有充分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才能真正给出高质量的回应,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向孩子传递父母的爱,让孩子感到他与父母的紧密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