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远,晓慧上了高中以后选择了住校。期中考试过后不久,她回到家向妈妈倾诉了自己的苦闷:“我不喜欢婷婷和李梅,和她们住在一个宿舍,我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最初是因为某个歌星,婷婷特别崇拜她,但我觉得她很一般,无意中说了句不太好的评价,婷婷就吵起来,特别厉害!我们没有一点共同语言,而且我不喜欢她在寝室里太'放飞自我’--她喜欢在寝室里唱歌,还扬言说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就去当流浪歌手,李梅是她的铁杆粉丝!”
妈妈笑着对晓慧说:“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我也不觉得婷婷本身有太多问题,一个人想当流浪歌手难道有错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一起生活就要尊重别人与你的不同,学会相互接纳。”
analysis
解析
在高中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得孩子能够超越现实进行可能性假设,善良单纯的他们很容易为自己建构一个理想化的完美世界--没有不公正、没有歧视,也没有其他低俗的行为。
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无法容忍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缺失,当他们意识到现实的某些师长、同学无法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要求时,就会开始抱怨。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孩子会更多地与符合自己期待和要求的、有共同话语和理念的人交往,避免与自己不认可的人接触。
In the case
案件中
晓慧的情况反映出多方面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太懂得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
从交往意识与交往能力来看,作为独生女,晓慧可能从小缺乏与人相互交流、友好磋商、相互融合的生活经验,形成了唯我、任性、依赖(对他人要求更多)的个性,进入学校的寝室生活后,她便陷入渴望与他人相处(亲和需要)与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矛盾之中。
此外,晓慧不认同婷婷的价值追求,便把她排斥在自己的社交圈以外,不愿意与她接触。
所幸妈妈明白在学校生活中,除了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交往之外,学会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是高中学生成长和走向成熟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只有在与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中学会接纳不同、平等对话、和睦相处,孩子才可能真正独立地迈向社会、融入社会。
家教指导
学会如何与不同价值观念的人相处,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1.需有意识地教导孩子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和尊重他人
有时候,孩子在处理矛盾时太关注自我而看不到自己的偏见,当孩子纠缠于自己的困惑、难以换位思考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跳出与他人的对立关系,尝试从第三方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认识和看待问题,尽可能理解他人的选择或做法。
正如上述案例中妈妈对孩子的提问,让孩子冷静地思考“一个人想当流浪歌手有错吗?”其言下之意是:“你可以不想当流浪歌手,你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别人就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吗?”
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走出狭隘的自我,转向对他人的关切。同时,面对孩子的理想化和对他人的过度要求,家长应宽容孩子的吹毛求疵并引导他们发现每个人都有优点。在此基础上,孩子才可能学会与他人分享与合作。
2.引导孩子面对矛盾、处理冲突一是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有效沟通。
解决矛盾冲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这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对于高中阶段的孩子来说,平等对话是需要培养的意识与能力。当出现矛盾冲突时,父母可以教孩子避开锋芒、适时沟通,如果是由于自己言语不当而引发的矛盾,应该坦诚道歉,积极建立对话关系。
在对话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不对他人提要求(如应该怎么回应自己),冷静表达感受、真诚表达沟通愿望是关键。
二是培养孩子的底线意识,即自己和对方不可以做什么。就底线意识而言,既包含道德层面,也包含法律层面,后者往往容易被家长和孩子忽视。
家长不仅自己要有底线意识,更要教育孩子在处理冲突过程中把握好底线,既把握自己的行为,也关注对方的行为;既不伤害对方,也要学会用规则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