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妞妞正在跟大家分享课外书读书心得,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唯独欢欢一直没完没了地晃身子,后来还被老师抓到她给后面的同学传纸条。
等到妞妞分享完了,老师问欢欢能不能总结一下妞妞讲的内容,自己又有什么体会,欢欢支支吾吾地什么都说不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听课不专心的问题,先要了解孩子上课注意不集中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其实,导致孩子上课注意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由于注意对应的脑区—大脑额叶还未发育成熟,小学阶段孩子汪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来说,6—9岁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孩子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的孩子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因此,由于生理的限制,小学低段孩子难免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不集中的现象。
小学低段孩子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抗干扰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外界更加有趣、显眼的事物吸引。
孩子注意的持续时间还会受兴趣大小的影响。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集中注意的时间会比较长,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他的注意可能很快分散了。
小学普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如果孩子听课能力欠缺,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那么他的注意就很难集中。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不理解上课要遵守的规则,不清楚老师讲课时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就会做一些小动作,而不是专心听课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个或几个像欢欢那样活泼好动的孩子,老师反复叮嘱让他坐好认真听课,但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还有一类孩子,上课时看似在认真听讲,但是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些孩子虽然表现不同,但实际上都存在上课注意不集中的问题。
孩子上课注意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1.通过专业的注意训练法,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
孩子的基本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在内,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训练来提升的。专业的注意力训练法有许多种,包括舒尔特方格法、划消任务法、信息集中训练法、找不同或找相同训练法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长期坚持使用,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2.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孩子的上课兴趣
如果孩子对课堂上老师讲内容不感兴趣才听讲不专心,家长可以在孩写完作业之后,和孩子一起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寻找一些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并在相应的地方标注出来,或者笔记本上。孩子第二天带着问题听课。一方面,孩子为了解决问题,就会集中注意跟着老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孩子通过听课、跟着老师学习的方式解决了难题,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产生听课的兴趣,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听课能力
一般来说,听课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接收信息(即通过耳朵、眼睛等感官来接收老师传达的信息)、保持信息(即保持老师传达的信自并在斗脑中复述所听到的信息)和编码信自(即但持的信自再进行加工和理解)。
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孩子都有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听课走神。“快速反应训练”的小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接收、保持和编码信息的能力,进而帮助孩子提升听课能力。具体来说,“快速反应训练”是一种让孩子从接收的全部信息中,对目标信息做出特殊反应的一种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跟孩子约定好目标信息是什么,以及当目标信息出现时孩子要给出什么样的反应。例如,和孩子约定好目标信息是小白兔,目标信息出现时,孩子要拍一下手。
第二步,家长向孩子展示大量信息,可以单纯给孩子提供声音信息,也可以声音配合图片。例如,依次向孩子呈现印有各种水果、动物、文具等物品的图片,并念出每张图片上的物品名称。
第三步,孩子的反应阶段,如果遇到了事先规定好的目标信息,孩子就要快速做出反应,即孩子此时要对含有小白兔的图片拍一下手。
4.培养孩子上课的规则意识
对上课规则意识不足的孩子,家长要跟孩子明确上课的规则和任务,并在家里进行模拟训练,帮助孩子培养上课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养成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例如,周末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公开课、纪录片等视频,并在一旁观察孩子听课过程中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家长在视频结束后再明确地告诉孩子刚才哪些行为不符合课堂规定,以及在课堂上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此外,可以配合相应的奖励、惩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来源丨人民教育出版社 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图片来源丨网络
文章排版丨徐远红
文章审核丨侯丽萍、刘锦儿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管理员QQ:371189395)
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是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管,在广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由热心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和媒体公益人士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受全社会监管的社会组织。本会注册资金3 0 万元,由广州高新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无偿捐赠,专注于推进广州市家庭教育工作。
♥愿景: 致力于家庭和顺、学校和美、社区和谐。
♥使命: 通过搭建家庭、学校、社区多方沟通的平台,普及科学家庭教育方法,打造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工作原则: 实事求是、创新、可复制、宜推广、参与式(1 5 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