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老师在辅导班讲的内容比课堂上多,而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上了辅导班开了小灶,所以颜子悠只考了个第四名。
于是不甘心的田雨岚通过在家长群声讨、向教育局投诉等方式最终导致钟老师被学校开除。
然而天道有轮回,当田雨岚费尽心机想把颜子悠塞进培训机构择数金牌班的时候,愕然发现这个班的负责老师就是钟老师。于是另一场战争爆发。
——这是电视剧,编剧当然是要制造更多张力来铺展剧情。但是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家长能够采用更好的方式和老师沟通,那么受益的难道不是孩子本身吗?
因此,论家长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乔伊斯·爱普斯坦多年来与全美众多中小学、学区以及州教育主管部门合作,致力于推进“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伙伴关系课题的研究。
研究表明,学校、家庭和社区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亦可以提升儿童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我国,社区参与儿童教育尚未成熟,因此我们先将其放下不谈。但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的良好关系就非常重要了。
养育孩子,本质是一个复杂体系。孩子的教育质量综合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学校的系统教育以及同伴教育等因素。
学习成绩作为教育质量其中一个部分,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之外,还受个体智力因素影响。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或者行为方式上出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找原因,而不是如《小舍得》中的田雨岚,矛头直指学校老师,这是不公平、不科学的。
现实中,也确实有一部分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哪不对,便去找老师、找校长,似乎希望通过把事情闹大、给对方施加压力来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这不仅不是个聪明的办法,而且会伤害到孩子。
心理学、社会学谈到的“重要他人”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及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孩子进入基础教育阶段之后,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他人。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在智力、人格及自我价值感等方面的发展。
对于家长来说,不仅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更要引导孩子与老师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焦虑的时代。家长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将将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寄希望于通过孩子的教育完成社会垂直流动或者身份的跨越。
而在传统观念中,孩子进了学校,责任就在于老师。因此,一旦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家长首先想到的第一责任人就是老师,就像田雨岚。
这个逻辑简单又粗暴。事实上,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孩子学习这个事情上,教师、家长、同伴和孩子自身个体因素,都可能产生共同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将原因归咎于老师。“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这种认知是需要被集体纠正的。
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什么才是对孩子有利的?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完成学校适应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以此为基础,孩子才有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好的人格发展。
因此,家长要助力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孩子进入校园之后,其实是有自己的生活“小宇宙”的。
在安全、健康的原则之下,孩子在学校的社会关系,可以由孩子学着自己处理,而不需要家长随时插手。
此外,家长也要妥善处理与学校、教师的关系。说到底,良好的家-校关系最终将贡献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孩子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很大程度上,孩子对于老师的看法,受家长影响。
孔夫子也许是“圣人”,但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会犯错误,就如人类群体中的所有人一样。这是家长要教会给孩子的。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进步。是不是很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就是一种融洽,一种理解,一种尊重,它是人类群体和谐的重要保证。
构建良好的家长-教师关系,最终的受益人是孩子本身。
而这也是我们教育的起始目标,即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
在热播剧《小舍得》中,田雨岚认为儿子颜子悠考试没考好,原因在于数学钟老师在外开设辅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