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家所在的小区最近要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了,小月家也收到了几个分类垃圾桶和一本看上去很复杂的分类手册。
妈妈告诉小月,以后垃圾不可以随便扔了,要按要求分类放到不同的桶里,小月却说:“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呀!
这些分类规则这么复杂,每次丢垃圾之前都要查一下也太麻烦了吧。”妈妈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向小月讲明白垃圾分类的道理。
目前,我国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然而,填埋占用大量土地,焚烧则产生有害气体。两种方式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垃圾分类就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了。
强调一下,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门别类的投放,并通过分类地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样做有诸多好处:
第一、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减少填埋,节约土地资源;
第三、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民众价值观念。一个人能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就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中明白资源的珍贵性,养成绿色低碳的好习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到“要推动全社会共建美丽中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和垃圾分类等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可见,垃圾分类是新时代公民道德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每一个社会人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说呢,学会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
垃圾分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我们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对于大人和小孩来说,都是一项新鲜的事物。
因此,与其说教育孩子,不如说,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环境保护,学习垃圾分类。让环境保护教育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呵呵,小心机。
实行垃圾分类能够让小朋友们明白,垃圾并不是丢弃就解决的。一个物品的产生需要能量,消失也同样需要能量。
比如每天买买买所产生的快递盒子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得到妥善处理,处理过程将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又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抽象,低龄小朋友不一定理解得了。那就换个方式,可以给小朋友看看绘本或者纪录片,看看塑料袋进入海洋给鱼类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看看使用过多的一次性筷子需要毁掉多少森林。
这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从小要让孩子知道,我们不能吃掉地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请尽可能选择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等,让全家一起过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
日常中的垃圾总共分成四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废弃物分流处理,使用目前的生产制作能力,进行回收再利用。
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瓶、易拉罐、快递纸箱纸盒包装袋、废旧金属、废旧衣物等,可以直接售卖或者投放到社区的回收站中。
有害垃圾一般在家庭中产生的数量不大,主要包括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电池、杀虫剂等,平时注意收集投放到专门的容器中即可。
厨余垃圾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平时我们在饮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等。
其他垃圾主要包括散碎包装、污损纸巾、卫生用品等。这两种垃圾在家庭中产生的数量比较大。
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实物分类等方式跟孩子一起学习。或者让孩子看完绘本之后跟家长一起探讨,翻转学习垃圾分类——这种方式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因为人性中“好为人师”的本能被激发了。 有了动力,孩子们可能比大人更热爱垃圾分类。
此外,小朋友们都喜欢五颜六色。有个正经机会让他们给不同类别的垃圾桶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是不是比UNO还好玩?!
环境保护作为公民道德的体现之一,妥妥被列入家庭教育之中,就像礼仪教育、自理能力教育一样重要。
同时,与孩子一起认识环境、学习垃圾分类,也是一种亲子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不能”这个词——比如“不能乱扔垃圾”、“不能扔在那个桶里”等。
而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命令从“应该”开始——比如“应该把塑料瓶扔在可回收垃圾桶里”、“应该把香蕉皮扔在厨余垃圾桶里”等。
同理,在其他行为的教育中,也请多用“应该”,少用“不能”,除非孩子已经在做某种错事。两个字差别而已,收效却很不一样。
如果孩子一时半会儿做不到正确投放垃圾,也不要责罚。成人也往往做不到呢,何况幼崽。再说了,父母责罚多了,孩子自我教育的力量就小了,不划算。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是影响子女的强有力手段。
套用一下——环境教育,要一手抓自己,一手抓孩子,两手抓,两手都要紧。
最后,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和“在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并且垃圾数量逐年递增。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将破坏我们的土地资源,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