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家中有一垂髫小儿,名叫北北,今年五岁,正是精力旺盛、上房揭瓦的年纪。
每天家里就像被战争摧毁的一样,惨不忍睹。老妈子不停的收拾,又不停的被搞乱,心累又抓狂,终于有一天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河东狮吼:“北北,你要帮忙收拾。”
然而她回复:“不,妈妈收拾,这是妈妈的事情”。语气笃定又坚硬。扎心了。
这时候,小编才意识到,北北根本就不知道参与家务劳动是她的责任。
以至于,在她的认知范围内,家务活是爸爸妈妈的事情,与她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是我们当父母的问题了。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父母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劳动是建立家庭成员文明关系的基础。为了人的幸福和快乐而劳动,应该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家庭的生活之中。
从儿童权利视角来看,做家务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参与权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家务劳动,他们可以学习自理能力,学习在参与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培养在家庭、集体当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小编之前一直认为,孩子还小,帮忙做家务很容易帮倒忙,因此宁愿啥都自己亲力亲为也不愿意让孩子插手。
如此看来,这种做法非但累死自己,还剥夺孩子主动发展、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实在不可取。
想来如今社会上的成年巨婴、妈宝男(女)更容易出自这样的家庭。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要“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已经被提到国家的高度。
想想看,小神兽学会做家务,既教育自己,又娱乐爹妈,幸福全家,何乐而不为呢?
此处缺的是技巧——如何让孩子开心(心甘情愿)地做家务?
首先,要让孩子体验到做家务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小孩子也是的。做家务本身并不能吸引孩子,特别是在压力之下。
比如,像开头提到的,小编大吼大叫喊娃来帮忙,结果得到的是扎心的拒绝。
就算这时候娃勉为其难来凑上来,那也是迫于“母后威仪”,而非真心认为这是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情。
你要认真告诉娃“你帮忙把牛奶盒子扔进垃圾桶,桌上好干净啊”,而不是“你要是不把牛奶盒子扔进垃圾桶,桌上就脏死了”。
小孩子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但解读能力却很弱,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家长很直观的、很明白的告诉她(他),扔了牛奶盒子,到底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主动做家务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价值感。
其次,要机智地给孩子创造劳动岗位。
做家务本质上是一种劳动技能教育,是需要长期、有意识地培养的。
小编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决定痛改前非,有意识的引导北北做家务。
每天早上,北北要负责给我们的早餐准备盒装牛奶。她很热爱这个工作,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挤奶工,哈哈。
每天早上,我们都要创造一个仪式——挤奶工来了。她会很认真的摆上牛奶,然后心满意足的看着爸爸妈妈喝她“挤”的牛奶。
有些时候,她会赖床,我们就喊,爸爸妈妈要喝牛奶了,然后她就噌的跑下床……挤奶工来了。
最后,要夸,正确地夸。
夸,可是个技术活儿,不是张嘴就来。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活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夸,并且不要吝啬你夸张的语言和肢体表情。
我们经常对北北说,哇,你挤出来的牛奶好好喝啊。要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的夸,狠狠夸,简直戏精上线。
此外,夸,也要“精准”,不要撒胡椒面,不要滥用“你真聪明”、 “你真棒”之类的。
有一天,时间太匆忙了,我礼仪性的说,“北北你真棒”。结果她说,我棒在哪里?你可以说一下吗?
哈哈,时间长了,戏精演不下去了,但是娃对“夸”的要求却提高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在帕夫雷什中学当了33年的老师,他在书中写道:“我观察儿童个人和集体的生活,思索青少年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心理活动,努力探察是什么在决定一个人和集体、与他人的关系。我发现是义务感……应该从儿童用劳动来表现自己对其他人的关爱态度做起”。
由此,我们认识到,孩子在家庭中的劳动,对于其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意义深远。这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权利,不可以被轻易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