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在一个商场的娃娃机角落里,遇见了一个爬在娃娃机窗台的小女孩。她从左边窗户走到右边窗户,目不转睛地盯着娃娃机,直至她妈妈过来,叫她要走了。
小女孩指了指娃娃机里的娃娃,用热切的眼神看着妈妈说道:"我想要小熊。"妈妈摇了摇头,牵起她的手便要走。
"快走!我上班辛苦挣钱养你不容易啊!我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咋就不懂事呢!"妈妈一边扒拉着小女孩走,一边叹道。
女孩回头看娃娃机的眼神,从热切变成了沮丧。
这是一次典型的"负罪感"教育,我理解这位妈妈肯定有她自己的难处。
她企图用"负罪感"换来孩子听话,直接快速,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可是,这种令孩子沮丧、愧疚的说教真的行得通吗?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话:
"我上班一天这么辛苦,回到家你就不能听话一点吗?"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你现在生活这么幸福,还这么调皮、不知足吗?";
"我们已经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不努力学习,你对得起我们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或多或少都会这样对孩子说。
他们努力想让孩子珍惜现在的时光,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期望这样更能使孩子听话,更能刺激孩子努力向上。
所以大多数父母也愿意用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给孩子压力,鼓励孩子。
然而,利用"负罪感"逼迫孩子乖乖听话,有可能会令孩子生活在"负罪感"的阴影之下,其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比积极效果大。
"我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这句话就时一把沉重的枷锁。当父母利用"负罪感"换来孩子暂时听话和安静,这样沉重的压力就砸到到孩子的身上。
为求孩子上进,变得懂事,很多父母会"卖惨"迫使孩子更听话。
部分家长会和孩子回溯以往自身的经历,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穷得很,没法吃饱穿暖,过得很苦。你现在活得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所以你要知足,不能再那么调皮捣蛋。"
这些故事不管真假,都倾向于表达父母自身的苦楚和困难,是一种"苦情计"。
而且,有些说法还会有夸张夸大的成分,这无疑是一种教育欺骗,也是一种企图让孩子快速懂得感恩的"催促剂"。
为人父母确实有许多难处,我们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变得懂事,学会感恩。
但是,父母倾诉苦楚,其实是在给孩子贴上无辜的"罪名",实际上还会转化为孩子的压力,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滋生负面情绪,不相信自己、怀疑自身,沉浸在久久不散的"负罪感"之中。
古人有云:"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说的是家庭应该和谐互爱、和和气气。
用"负罪感"换来孩子的听话,是在伤害这样美好温馨的家庭关系。显而易见的是,在"负罪感"教育的家庭关系中,亲子间的感情一定不会很好。
被"负罪感"浇灌起来的孩子,常常陷入内疚情绪中,他们快乐成长的负担很重,对自我感受和评价也很差。
陷入"负罪感"、"内疚感"的孩子,他们往往自卑,没有自信,因此也很难快乐地融入家庭,家庭关系随之出现裂痕。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家长都不能只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单方面向孩子索求回报。
其实,很多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可灌输"负罪感"只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
若是家长一直在渴望孩子回报,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只会适得其反,还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逆反,直接影响家庭关系,造成家庭不和睦。
影响价值认定,丧失自信
"负罪感"会引发自我怀疑、焦虑、抑郁,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差,倾向于一种对自身的彻底否认,还会让孩子认为他给家庭带来了负担,本质上就是不好的。
父母向孩子"哭诉",倾诉不满情绪,看似能够使孩子学会懂事。实际上,这样的"负罪感"教育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而且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惩罚。
孩子一直背负各种各样的"罪名",在父母的怨声和不满中度日,对他们的打击很沉重。潜移默化间,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认知障碍。
孩子会丧失生活学习的自信心,经常怀疑自己,遇到困难和不顺会首先责怪在自己的头上,自尊感溃退,否定自己的价值。
被"羞耻心"和"负罪感"裹挟的孩子,会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形成偏差认知,对他们的快乐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可见,"负罪感"教育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育方法。
想要孩子懂事,体谅自身,父母也应该学会体谅和尊重孩子,主动给予他们正确激励、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比起用"负罪感"绑架孩子,这样要更加实际、有效。
我们首先要明白何谓"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尤为重要。想要孩子学会从内心深处懂得去感恩父母、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意的心去看待、面对生活,要父母做好榜样,给予爱的鼓励。
很多父母都明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不明白真正的"感恩教育"不需要灌输孩子"负罪感"。
不需要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你辛苦工作"、"为你付出这么多"之类的话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感恩。
这种"绑架"式的教育方式,是"感恩教育"的错误理解,也是对孩子能够真正学会感恩的重大阻力。
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理解是一种发自
内心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和耐心。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够尊重自己、学会感恩,但是并不是全部父母都能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父母想要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达到教育的目的,那就一定要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尊重,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和行为。
其次,造成"负罪感"教育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应该与
孩子平等地坐下来聊一聊,和他们一同玩耍,了解孩子想要什么,明白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沟通是增加亲子感情的最好桥梁。
在《教子有方》一书中,如此写道:"凡是层层叠叠、云山雾绕、激动人心打鸡血式的家庭教育做法。或者不能深入本质,或者就是故弄玄虚,最终也就很难收到实效。"
"负罪感"教育便是一种难以收到实效,且伤害比效果的教育方法。
也许父母只是不经意间地给孩子制造一些"负罪感",不过同样会给孩子带来的不可磨灭的伤害。
利用"负罪感"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听话,会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就背离了教育的原则和初心。
"负罪感"带来的伤害是双向的,孩子和父母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重新审视和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平等沟通,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陪伴。爱的教育,才能走得更长远。
"负罪感"教育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增加孩子压力,为健康成长造成负担
影响家庭关系
0
如何避免"负罪感"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