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大家都有被这种问题支配过的恐惧。
可是,被家长问作业的威力有这么大吗?类似这种「童年阴影」还有哪些呢?
要求孩子和课外书、动画片、电视剧通通说拜拜,每周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些时间可以看,或者干脆禁止。
当孩子兴奋地跟家长讲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总会被「这跟学习有关系吗」「上课讲的书看完了吗」等等话语堵回去,仿佛只要上了小学,孩子只有一件「正事」可以做,就是学习。
可是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全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兴趣爱好尤为重要,并不是只有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才叫学习。
济南一个 10 岁的小男孩平时特别喜欢石头,他家里都是各种各样的石头,对化石也有一定的研究。
今年 2 月份,在跟妈妈一起出游的时候,他发现有些石头有点像三叶虫化石,于是捡了几块回家,没想到经过专家鉴定,证实了他的猜测。
5 月 28 日,农夫山泉的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条新闻:
微博中感谢的那位小朋友,发现并指出农夫山泉一款矿泉水包装上的绘画错误,「松雀鹰」的形象与本体不符。
农夫山泉找专家求证之后,特地发微博感谢小朋友的指正,并且向小朋友所在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元的图书卡。
无论是发现化石的小朋友还是指出包装错误的小朋友,如果没有平时对兴趣爱好的发展,想必他们也无法拥有这么宽广的知识面;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也很难能够在发现之后大胆发声,找专家鉴定。
这些与众不同的发现、求知若渴的心情和大方直接的指正,都是由于他们在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中积累了满满的自信和自驱力。
所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重要的成长部分,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兴趣更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而一个支持孩子发展兴趣、不整天只督促作业、考试的家长,当然会获得孩子的亲近,而不是恐惧。
近几年,「不辅导功课母慈子孝,一辅导功课鸡飞狗跳」这句话深入人心。
家长怒吼三百遍,孩子依然还是不会做题。
于是一些话很自然地就脱口而出: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就你考得差?
为什么作业别人都会做了,你还是不会。
这又不难,你就是不努力。
家长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孩子懵懂害怕、默默哭泣,一幅幅画面构成了「当代育儿图鉴」。
先不说每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律,「只要努努力你也行」这种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提到:
只要做就可以做到这么说是不好的,假设如果做了没做好的话,就是证明自己的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
加上家长严厉的态度,加剧了孩子自卑和畏难的心理,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他们都会陷入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后果的恐惧中。
不会做要吼,做错也要吼,索性孩子就不做了,最省事,反正不过一顿吼。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消磨了家长和孩子的精神,也将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
孩子想起家长就是痛苦的记忆,当然就不会亲近家长。
如果亲子关系持续恶化,消极自卑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消极自卑的成年人,不敢面对挑战,做事畏手畏脚,失去勇气和上进心。
那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呢?
6 月 7 日,微博上有一个「神仙妈妈」引发了网友的羡慕。
有一个孩子做线性代数遇到了难题,被难哭了,跑去找妈妈求安慰。
妈妈有些可怜又有些可爱地回道:啊,数学我最头疼了。好抱歉啊是我遗传的。
孩子在投稿给博主的时候这么说:妈妈真的很好,她总会让我在失败的时候不会太难过……
评论里有很多网友都羡慕不已。
令人羡慕的家长即使不是自己的,看着也会让人暖心,而令人窒息的家长,即使是亲生的,想起也会充满痛苦。
其实上面几种情况,总的来说都是有了学习压力之后,家长把教育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上。
但是,教育真的等同于督促学习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熟悉「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五种需求按照递进关系层层堆叠,传统的理解是这五种需求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满足下层之后才会对上一层有需要。
「生理需求」一向是被看做最重要最坚实的「地基」,简单来说就是吃喝拉撒,也就是温饱问题。
家长们在督促学习、求成绩这件事上卷来卷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无法获得好文凭,从而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曲卫国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微博中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所谓的「五层需求」并非先后出现,而是同时存在的。
家长期待孩子先不去考虑看似「更高」的需求,专注作业、考试,获得一份文凭,然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做某家单位中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这种想法已经是过时的。
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对知识的刻板记忆,想象力、创造力、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而这些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在家庭中,在爱和被爱中感受幸福和美好,在自由成长中,发展自我,发现兴趣,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的小男孩们,面对什么是成功的提问是这么回答的:
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已经算是了。
每个人都一样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虽然高考确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绕不开的一次考核,但《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片中这样说道:
我想至少会有一些从家庭、从个人层面可以去了解、可以去改进的东西,我觉得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们保持好奇。
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要有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
图片来源:电视剧《白色之春》
但这也勾起了许多网友痛苦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