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竟然是父母常说的这句话
发布时间:2021-06-20 15:00

最近有一个话题上了热搜,
# 儿子核酸检测遇妈妈被问作业 #
网友们纷纷评论:太真实了、不愧是亲妈、已经在害怕了。



看来大家都有被这种问题支配过的恐惧。

 

可是,被家长问作业的威力有这么大吗?类似这种「童年阴影」还有哪些呢?

 
作业写完了吗?

 

这两天朋友老是跟我抱怨她家孩子妞妞跟她不亲了,她做完手术躺在病房里,妞妞来送东西,只隔着门把东西给了爸爸,就走了,甚至没有推门进来看看。
 
可把她伤心坏了。
 
我就提醒她,你之前生二胎的时候,回娘家养胎,一个月没见妞妞,妞妞忧心得茶饭不思,脾气暴躁,最后没办法,我带着她去看你,结果你开口第一句说的啥你还记得吗?
 
朋友想了想,突然有点不好意思:我好像说的是作业写完了吗……


图片来源:电视剧《白色之春》


是的,本来看见一个月没见的妈妈,妞妞激动得手舞足蹈,正要扑过去抱住妈妈,听见这话,妞妞当场愣住了,整个人蔫在那里。
 
我一摊手:其实妞妞后来私底下有跟我说过「我妈怎么老是这句话,她就只关心作业」,那妞妞现在为啥不愿意见你,你心里得有点数啊。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她和妞妞之间的沟通只剩下「作业写完了吗」、「老师讲的听懂了吗」、「学校的作业写完之后再写点妈妈买的练习册吧」这种话。
 
妞妞小时候特别活泼健谈,可渐渐的,她不愿意再跟妈妈有过多的交流。
 
妞妞家的情况在社会上非常普遍,上了小学之后,家长们每天回家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相当于领导每天下班的时候站在门口问「工作做完了吗」「自己的工作做完之后我再给你布置点新的工作吧」,想想都令人窒息。



更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并不是领导和下属那种利益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情感链接,而这链接却生生被「问作业」斩断。
 
 
在孩子眼里,自己对于妈妈来说重要性完全比不上作业。
 
妞妞曾偷偷跟我吐槽:只有写完作业的我才是妈妈的好孩子,没写作业的话,我妈就不一定是我妈了。
 
这种满满的伤心和不配得感让人心疼。
 
也难怪会有网友会发出这样的评论:

《小蝌蚪找妈妈》新编:
妈妈,妈妈,你在这儿呢!我们可找到您了!
作业写完了没?
……走吧,她不是我们的妈妈。



你现在只需要搞好学习!

除了作业之外,另一句让孩子闻声想逃的就是——你现在只需要专注学习。
 
有一个老师曾经和我们分享过一个案例。
 
她和朋友的女儿一起坐大巴出去玩,一路上小女孩对见过的所有昆虫的名字、习性如数家珍。
 
她感觉很惊奇,问小女孩:你怎么懂这么多呀?
 
小女孩眉飞色舞地给她讲自己看过的书:我特别喜欢昆虫,还养过蚂蚁!
 
说完又有些泄气,话锋一转,小声说道:
 
但是最近妈妈不让我看课外书了,把我抓回去的小虫子都扔了,说不干净。还说考试也不考虫子,让我专心学习。
 
上了小学之后,很多家长会开始严格管控孩子的爱好和课外休息时间。



要求孩子和课外书、动画片、电视剧通通说拜拜,每周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些时间可以看,或者干脆禁止。

 

当孩子兴奋地跟家长讲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总会被「这跟学习有关系吗」「上课讲的书看完了吗」等等话语堵回去,仿佛只要上了小学,孩子只有一件「正事」可以做,就是学习。

 

可是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全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兴趣爱好尤为重要,并不是只有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才叫学习。

 

济南一个 10 岁的小男孩平时特别喜欢石头,他家里都是各种各样的石头,对化石也有一定的研究。

 

今年 2 月份,在跟妈妈一起出游的时候,他发现有些石头有点像三叶虫化石,于是捡了几块回家,没想到经过专家鉴定,证实了他的猜测。

 

5 月 28 日,农夫山泉的官方微博发了这样一条新闻:


 

微博中感谢的那位小朋友,发现并指出农夫山泉一款矿泉水包装上的绘画错误,「松雀鹰」的形象与本体不符。

 

农夫山泉找专家求证之后,特地发微博感谢小朋友的指正,并且向小朋友所在小学捐赠了价值一万元的图书卡。

 

无论是发现化石的小朋友还是指出包装错误的小朋友,如果没有平时对兴趣爱好的发展,想必他们也无法拥有这么宽广的知识面;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也很难能够在发现之后大胆发声,找专家鉴定。

 

这些与众不同的发现、求知若渴的心情和大方直接的指正,都是由于他们在发展兴趣爱好的过程中积累了满满的自信和自驱力。

 

所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很重要的成长部分,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兴趣更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而一个支持孩子发展兴趣、不整天只督促作业、考试的家长,当然会获得孩子的亲近,而不是恐惧。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
就你考得差?

 

近几年,「不辅导功课母慈子孝,一辅导功课鸡飞狗跳」这句话深入人心。

 

家长怒吼三百遍,孩子依然还是不会做题。

 

于是一些话很自然地就脱口而出: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就你考得差?

为什么作业别人都会做了,你还是不会。

这又不难,你就是不努力。

 

家长痛心疾首、歇斯底里,孩子懵懂害怕、默默哭泣,一幅幅画面构成了「当代育儿图鉴」。

 

先不说每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律,「只要努努力你也行」这种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提到:

 

只要做就可以做到这么说是不好的,假设如果做了没做好的话,就是证明自己的无能了,孩子会越来越消极。


 

加上家长严厉的态度,加剧了孩子自卑和畏难的心理,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他们都会陷入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后果的恐惧中。

 

不会做要吼,做错也要吼,索性孩子就不做了,最省事,反正不过一顿吼。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消磨了家长和孩子的精神,也将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不堪一击。

 

孩子想起家长就是痛苦的记忆,当然就不会亲近家长。

 

如果亲子关系持续恶化,消极自卑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消极自卑的成年人,不敢面对挑战,做事畏手畏脚,失去勇气和上进心。

 

那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呢?

 

 

6 月 7 日,微博上有一个「神仙妈妈」引发了网友的羡慕。


 

有一个孩子做线性代数遇到了难题,被难哭了,跑去找妈妈求安慰。

 

妈妈有些可怜又有些可爱地回道:啊,数学我最头疼了。好抱歉啊是我遗传的。

 

 

孩子在投稿给博主的时候这么说:妈妈真的很好,她总会让我在失败的时候不会太难过……


 

评论里有很多网友都羡慕不已。

 



但这也勾起了许多网友痛苦的回忆。



令人羡慕的家长即使不是自己的,看着也会让人暖心,而令人窒息的家长,即使是亲生的,想起也会充满痛苦。


教育是什么?

 

其实上面几种情况,总的来说都是有了学习压力之后,家长把教育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上。

 

但是,教育真的等同于督促学习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熟悉「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五种需求按照递进关系层层堆叠,传统的理解是这五种需求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满足下层之后才会对上一层有需要。


 

「生理需求」一向是被看做最重要最坚实的「地基」,简单来说就是吃喝拉撒,也就是温饱问题。

 

家长们在督促学习、求成绩这件事上卷来卷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无法获得好文凭,从而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曲卫国曾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微博中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所谓的「五层需求」并非先后出现,而是同时存在的。

 

家长期待孩子先不去考虑看似「更高」的需求,专注作业、考试,获得一份文凭,然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做某家单位中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这种想法已经是过时的。

 

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对知识的刻板记忆,想象力、创造力、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而这些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在家庭中,在爱和被爱中感受幸福和美好,在自由成长中,发展自我,发现兴趣,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的小男孩们,面对什么是成功的提问是这么回答的:

 

这里没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你已经算是了。

 

每个人都一样好,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虽然高考确是大多数普通家庭绕不开的一次考核,但《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片中这样说道:

 

我想至少会有一些从家庭、从个人层面可以去了解、可以去改进的东西,我觉得要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让他们保持好奇。

 

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要有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